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資訊新知 - 巨量資料驅動城市

我們每天留下的數位足跡,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透露出更多個人訊息。這有可能成為隱私夢魘,但也有可能為更健康、更繁榮的社會打下基礎。

撰文/潘特蘭(Alex“Sandy”Pentland)
翻譯/王怡文

  我們是群居動物,我們的行為從來就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獨一無二。你打電話、傳簡訊、花時間相處的人,甚至是你認得但從未正式自我介紹的鄰居,都可能在各方面跟你很像。我和學生能檢視你常上的館子和常來往的朋友,分辨你是否可能患有糖尿病。我們能用同樣的資料,預測你可能買什麼款式的衣服,或者清償貸款的可能性。我們生病時行為會改變,會到不同的地方、買不同的東西、聯絡不同的人、在網路上搜尋不一樣的關鍵字,因此現在已經可用資料分析,建構出一張不斷更新的地圖,預測任何時刻城市裡的居民在哪裡最有可能染上流感。

  巨量資料裡最能洞悉社會運作的數學模式,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及資訊交流。我們藉由研究社會互動模式(當面談話、電話交談、社交網絡訊息),以及評估個人購買模式(由信用卡資料得知)或移動模式(由GPS軌跡得知)裡的新穎性和向外探索程度,來觀察他們的交流。對於了解社會而言,想法交流是極為重要的,不只因為即時資訊對效率系統至關緊要,也因為想法的散佈和整合是創新的根基。拒絕和社會其他群體往來的社群,很可能會變得死氣沉沉。


PS.全文出自於"科學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