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 旅歐攝影師張雍
  • 這輩子就活一次,勇敢出走
  • 張雍/作者
  • 真正的生活,永遠都在遙遠的他方。在攝影師張雍心中,「他方」不一定是真實的物理距離,而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性。

捷克人有句諺語是「你要說實話,說完實話趕快跑掉。」某個程度上,旅歐攝影師張雍就是扮演這個角色的人。10週年專輯為什麼要請遠在捷克的張雍從千里以外來看台灣和未來的世界?張雍的鏡頭,曾經拍過精神病院、馬戲團、吉普賽村落、A片工業、捷克的獵人、克羅埃西亞的漁夫,透過他的雙眼,這些被視為「邊緣」的面孔說出許多動人的故事;現在,張雍將鏡頭對準台灣,這塊我們生活在其中,再熟悉不過的島嶼,他又會帶我們看見什麼不同的故事呢?張雍的人生就像一部充滿詩意的歐洲電影:一個退伍的台灣年輕人隻身前往大部分人聽都沒聽過的捷克北部小村落Velka Jesenice當志工,2個禮拜後他回到台灣,行禮如儀地進入職場。直到某一天,他翻出在捷克結識的友人給他的布拉格影視學院(FUMA)介紹,自此踏上他的專業攝影師之路。當年那個23歲的小毛頭,一眨眼已經在歐洲生活了11年,採訪前夕,張雍在台灣的家人前往斯洛維尼亞拜訪他,短短11 天的相聚,張雍卻等了11年。看著自己生命中最親密的家人、斯洛維尼亞籍的太太及其家族、孩子齊聚一堂,張雍清楚看到兩個文化的差異與優點,也試圖找到中間的位置。從張雍的精彩分享中,找回自己的勇氣:

懷抱著對世界的好奇 勇於冒險

12 年前我透過一個美國網站跑到捷克參加國際志工,那是我第一次自助旅行,碰到很多健談的歐洲年輕人,他們講的故事,比我喜歡看的歐洲電影還精彩,就像電影的主角跑出來跟我說,他上禮拜從北歐搭火車到南方,沿途的風光如何。
東西方看待冒險的方式不太一樣,對台灣有些人而言,他每天都在冒險,但是他的冒險不是去爬斯洛維尼亞最高的山,或是到沙漠走一個月,而是一種「投機式的冒險」,就像最近看油的新聞,這些商人每天都在想自己會不會被抓到?
3 年前,我剛從捷克搬到斯洛維尼亞,我太太Anja家在克羅埃西亞有個小房子,每年夏天我們會去度假幾天。
有天她說:「我們去游泳吧!」就把我帶到海中間,隔岸5 公里的地方,海底下看不到底,我當下嚇了一大跳,但是周圍全都是3、4 歲的小朋友在游泳,你看不到「水深危險,請勿靠近」的標誌。
台灣是一個海島,走到土地的邊緣就是海,難道你不會好奇海的盡頭是住著一群什麼樣的人?但是台灣人跟海的關係並不親近,我們很少在海裡游過泳,因為到處都是不希望你靠近的警告標誌。
每次回台北,我都很訝異台北的捷運怎麼會這麼乾淨,乾淨到可怕。
你去觀察,哪一個歐洲國家的地鐵沒有亂七八糟的塗鴉?即使是大家覺得很乾淨的北歐,像是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街上也有很多塗鴉。
但是去台北捷運走一遭,到處有監視攝影機,到處都是「禁止飲食」、「請勿靠在車門上」的警告標語。
那其實是一種非常老舊的思維:一直告訴「你不可以」、「你不可以」,結果有一天「砰」地爆發了。
Anja 有個觀察很有趣,她發現走在台灣街道上,台灣的學生都乖乖穿著制服,很少在路邊看見喝醉的年輕人,但是卻會看到很多30-50 歲,穿著西裝的上班族在路邊喝得爛醉,她看到的是一種青春期的delay。
有些事情應該趁年輕嘗試,台灣父母總是對孩子說:「等你長大再去做你想做的事。」這句話可能是危險的,我這輩子就活一次,如果來不及長大怎麼辦?
我23歲搬到捷克,發現很多年輕人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認識都能侃侃而談,他們明明只有18歲,講起話來像是35歲,後來我就知道原因了,你走得愈多,見識愈廣,你知道那麼多不一樣的事,旅行、閱讀、你交的朋友,都會影響你這個人。

關掉雜音按鈕 向內看見真實自己

當外在的雜訊、誘惑太多的時候,你往內看的時間愈來愈少,你能聽到多少自己的聲音?
你是否去過一個地方,只去聽風的聲音?沒有任何雜音,只有風呼嘯而過,很簡單的聲音。
你必須要有勇氣把按鈕關掉,出去試著把自己放到簡單的環境中,你才有時間整理自己。
去年我回台灣,路邊等紅綠燈的行人,10個人有9個人在看手機,1個人在打電話,台灣上網太方便了,連深山、海邊都有訊號,這是不應該允許的。
在歐洲網路沒有那麼方便,我的家人來拜訪時,我們去山中好幾天,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在尋找訊號,休息時第一件事,就是發照片跟其他朋友分享。
台灣的資訊非常發達,但是資訊並不等於知識,知識又不等於知道。
在台北捷運,大家都在低頭,都在看臉書。台灣人並不是英文不好,也不像大陸一樣必須翻牆才能看到某些網站。
你想去看法國攝影師的展覽?沒問題,你馬上就可以拜訪他的個人網站,或是Google其他觀眾的心得,就算英文不好,Google也可以翻譯,鑰匙已經在你眼前了,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拿取,大家只停留在社群的層次,世界的殿堂在等待你,但是你卻只是把它當成茶藝館。
回台灣和朋友聊天時,我發現台灣好像很喜歡跟隨流行找話題,但是大家的意見都差不多,因為大家讀的懶人包都是一樣的,訊息看似非常多元,但是這些只是借來的知識。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資訊由誰來整理?背後代表了什麼樣的立場?

追求人生的效率 學習和自己的問題共處

只要一走出去,出走的經驗會留在你的血液裡一輩子,你只會獲得更多,不會更少。
在歐洲,青年失業率也非常高,我的太太Anja是建築碩士畢業,他們那一輩許多年輕建築師也找不到工作。
沒有工作怎麼辦?就往外出走,到瑞士、奧地利工作,密集工作一段時間再回斯洛維尼亞休息。
就算經濟不景氣,歐洲青年還是沒有停止走向世界的腳步。
當然,歐洲年輕人有地理上的優勢,因為在歐盟區,你不需要簽證、不用特別的手續費就可以出國工作,相較之下,台灣機會比較少,但台灣的工作機會很多元,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先在台灣努力工作,存一筆小錢再離開。
經濟環境不好,對年輕人反而是一個轉機,既然大家都沒有工作,那就走吧!反正I have nothing to lose!離開時我沒有擁有任何東西,最糟的情況,不就是回來時我也沒有帶回任何東西嗎?
台灣是一個節奏很快的地方,大家每天為了不想加班,就要追求效率。
但是在攝影或藝術領域,你不可能跟一個編舞老師說,給你3小時,幫我編一支跟雲、太陽有關的舞;或是跟一位詩人說,給你一段時間,請幫我寫5首詩,我們不能這樣來談效率。
什麼是效率呢?效率指的應該是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好像在國內的討論都太嚴肅了,都只著重於討論工作上的效率。
但回到你自己的人生效率,指的應該是你怎麼去跟你自己的問題相處,你是否能夠去旅行、去看電影、讀一本書,從中思考我可以對我自己的生活做什麼?



資料來源: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684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