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你從小都和大家「一樣」,長大後如何告訴主管「我很不一樣?」

 

今年,上了一堂課名為國際談判與協商,這堂課為英語授課,幾乎3/4以上都是國際學生,我身為接受純粹「典型台灣教育」的學生,帶著試水溫的心情來到第一堂課,而才僅僅第一堂課,便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
課堂一開始,老師和大家簡單的聊聊天,拋出了一個小問題,早已習慣當老師拋出問題時,台下一片寂靜的自己,被眼前超過1/5以上學生立刻舉起手搶著回答老師問題的景象給震驚,也因此決定一定要繼續留下來修這堂課,體會更多的文化衝擊。
一次一次的課程中,透過討論談判技巧,也討論了許多關於文化差異的問題。令我最印象深刻也感到不服氣的是,有一次是老師主動地問了國際學生對於台灣學生的看法,特別是對於 「上課不回答問題」的這個看法。
老師問外國學生會不會覺得台灣學生很奇怪,為什麼上課都不講話?一位法國學生說道「是不是因為台灣學生不會批判性思考,因為在法國,我們被訓練去做批判性思考以及回答,但是台灣學生好像沒有這樣的訓練!」
另一位同學說「我覺得,台灣學生不知道要怎麼問問題!」接著,老師把麥克風遞給第一排的台灣同學,他說也許是因為這堂課是全英語授課,所以台灣同學比較害羞;老師直接回答不是的,他自己其他課堂的經驗也是如此,台灣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為什麼?
我舉起了自己的手,說道「我覺得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從小老師在台上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所謂「標準的」答案,是唯一而且正確的,我們考填充題、選擇題,我們努力去記、去算、去背那樣的一個答案,學習只是單向的;我們不被允許問「奇怪的問題」,我們只負責學那些「對的事情」。
回答過後,班上同學大多點頭如搗蒜,不止身旁的台灣同學,連同樣在東亞文化圈生長的韓國女生也使勁的認同,老師向他問到韓國也是如此嗎?「更嚴重」他如此回答。
但是,問題真的僅僅如此嗎?回家後我反覆的問著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舉手?不回答?不發言?最後我歸類了幾個答案,也想同時用這些答案去探討「造成我們不舉手、不回答問題的價值觀背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一、不可以「不一樣」

記得小時候當做出脫序的行為時,問著為什麼不可以,總會得到「大家都這樣,你為什麼要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我們總記著那句「不可以不一樣!」
不可以大家都沒說話的時候,我在說話;不可以大家都沒有問問題的時候,我在問;課堂上鴉雀無聲時,少數的人有勇氣在老師拋出問題的當下,當那個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因為自己會顯得如此「異樣」,「他好愛出風頭喔!」、「他好吵喔!」,我們害怕被這樣評論著,而且我們往往常這樣評論別人,但這是學習的正確途徑嗎?
然而,長大之後,為了找工作,我們開始寫履歷,卻突然地發現,要開始去思考「我哪裡不一樣?」如果過去這麼多的「都一樣」,又怎麼會突然變成「不一樣呢?」
我以為,如果讓別人「看到你」、「記得你」那麼就應該從自己的生活中開始,不要害怕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做不一樣的事情,而是應該去思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為了「充實履歷」去比賽、實習、交換,豈不就是是為了「不要不一樣嗎?」
不是以上任何一件事情不可以做,而是為什麼要做?如果總是抱著「大家都...我沒有怎麼辦?」的心情,我們永遠不會和別人不一樣。

二、這樣不對!太多的否定扼殺「蠢問題」

記得小時候有許許多多的「造句笑話」嗎?
舉例來說,題目:吃香。答:我很喜歡吃香蕉...
這樣的句子在作者的年代,鐵定是一分也拿不到的,但是,在沒有定義清楚要用什麼方向造 句的時候,這個句子真的「這麼錯」嗎?錯到要打一個大叉,在旁邊寫正確的句子練習三次?
最近蘋果才報導了一則新聞
圖說明
報導中指出,一位家長在臉書上貼出一張照片,國小二年級的孩子在學校國語期末考,注音寫國字「ㄍㄢˇ ㄐ一 」,小孩寫成「趕雞」,結果被老師用紅筆圈起來,這位家長還自嘲自己的小孩「是農夫嗎?真是無言。」
結果許多人反而留言支持小朋友寫的沒錯,尤其同一大題的題目中,還有「鴕鳥」和「麻雀」等問題,沒有上下文、同音不同字,寫「趕雞」一點都沒錯,還有人認為老師太古板,扼殺孩子的思考和創意,「為什麼不能趕雞?老師歧視農家子弟喔!」
你有發現嗎?漸漸的,我們害怕自己的答案不是「標準答案」,我們失去當初願意去「嘗試」的能力,創造答案的可能,我們害怕那個答案不如預期,我們害怕那個答案跟老師要的不一樣,然而「今天的事實不代表明天依然為事實!」所以西方教育教導學生不要死記答案或害怕思考。
那天的課堂上,在我回答完教育體制後,我舉了第二次手,說我們也害怕問「蠢問題」,或是「聽起來很笨!」外國學生吃驚的看著我說「怎樣是蠢問題?」
當然,如果是老師才剛講完,我自己沒認真聽而問的問題是不對的,但是不應該有問題被稱之為「蠢問題」,每一個問題都不應該被那樣的評論,發問者不該感到害怕,傾聽者也不該這樣否決。
當天,一位來自克羅埃西雅的同學說,他曾想過,會不會因為東方如此的教育體制,才造就我們有如此先進的科技?如此優秀的科技人才?老師向我們拋出了問題「記不記得小時候,台灣人動不動就拿奧林匹克數學、科學冠軍,照這樣來說,我們應該有很多諾貝爾學獎得主、物理學家、發明家;你沒有有想過,那些奧林匹克得獎者,他們長大後都跑去哪了?」
在這裡我並不是要去說西方教育就多麼好,每一個體制都有屬於適用的文化背景,在引進任何包含法律、教育制度時,若不考慮各國文化、背景價值差異,都會釀成無可彌補的悲劇,而生活在體制內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回應?我們真正要的又是什麼?
最後,我想分享一次經驗作為本文的結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擔任某新書發表會的主持人,當在座的老師進行教學分享,主題正是教老師如何激勵學生發言、問問題、Q&A的時候,台下卻一片寂靜...
我便把上面的問題「為什麼學生不會問問題?台灣學生是否沒有獨立判斷思考能力?」這個故事作為問題拋給了講者,感到有趣的講者也邀請台下的教授們分享「教育體制的問題」。
一位老師這樣說「我們的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最愛問問題了,東問西問每天問個沒完沒了,但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問問題的權力跟能力,漸漸的,他們就不問了...」然而,幽默的是,身為教育體制的執行者,很多教授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卻都「做不到」從自己開始改變。
反過來看,身為受教者的我們又是什麼態度呢?反正老師也教的爛,能混過就好?又將問題拋回給教育體制?我們真的活在體制內而無法掙脫了嗎?或許我們都該好好想想!

(本文出自MBAtics,原文請點此)圖片來源/ Siebuhr via flickr, 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