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蔡康永:「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

從文藝青年跨足藝能界,蔡康永左手玩藝文,右手搞娛樂。以前他主持《真情指數》、《今天不讀書》,總能將受訪人的內心世界牽引出來,或將嚴肅知識談得有趣;這幾年《康熙來了》中,他犀利直率、諧而不謔的風格更蔚為風潮。
蔡康永的人氣,從他為新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宣傳所辦的校園演說可見一斑。幾個小時前就有人排隊,為了讓人潮進場,演講足足延遲了半小時以上,連講台上也席地而坐、擠滿了「搖滾區」的聽眾。
這些學生,都渴望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學說話就是學做人
為何要談「說話」?蔡康永開宗明義點出:「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外表不一定會決定魅力,但生活種種: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想聽到什麼。」
蔡康永強調,說話不只是「術」。從小在人情世故複雜的大家庭成長,他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跟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跟別人在想什麼,還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You are what you say(你怎麼說話,決定你是誰)。
他的理論是:說話形塑自我。說話謹慎,或注重說話品味,才能因此成為謹慎或有品味的人;嘴上愛抱怨,久而久之也將愈來愈像「怨女」。說話既然決定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與命運,當然要在乎。連帶地,他詮釋「說話之道」時,也從人性出發。
內容引用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868
出處:快樂工作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