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人定勝天,老則不老


神經細胞的生死存亡,決定在永遠學習和不斷創新的兩大基柱上;回顧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文明的提升也是根基於學習及創新兩大認知功能上。

撰文/曾志朗

人的一生,成長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裡就會有太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風災、水災、土石流、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一旦遇上了,只能自認倒楣,說是天意難違;但災難不只是來自天、地、風、水的意外,最主要的「造難者」還是人!近日發生的氣爆、食不安、墜機、沉船、加拿大國會遭亂槍掃射、伊波拉疫情失控蔓延、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濫殺無辜等不幸,在在都是人為蓄意或疏忽造成的結果。不管是自然或人為的災難,都不是個人能預測得到的,所以才有「人算不如天算」和「計畫趕不上變化」的說法,做為自我解嘲和排憂的生活哲學。
世事難料是個人和外在環境互動的常規,科學的進展就是要提升對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了解,從較精確的科學新知中,努力減少人事物之間的不確定狀態,進而管理風險,搶回生命的主控權。這絕對是一項漸進的歷程。科學家對外在環境知識的了解,也確實越來越豐富,但距離預測到掌控的理想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達到世事可料的境界。
個人對外在環境變化的不可測,當然是很無奈的,對生命中最真實的事件(如生、老、病、死)無法掌握,更是無奈中的無奈!人人都會老,終極走向死亡,是生命歷程的唯二真理。但科學家真的了解「老」嗎?以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但現在70歲左右的「壯」年人,佔社會人口數的比例越來越大。例如在台灣,根據2012到2060年的人口推計資料,2012年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11.2%,到2018年將超過14%,到2025年則會有20%以上的高齡化人口;和許多科技文明進步、科學教育普及的現代化國家一樣,台灣也將跨進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super-aged)社會」了!
高齡化人口的急速成長,當然對社會有其複雜影響。從正面來看,老年人傳承了珍貴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對社會開創未來的發展,提供穩固的根基和創新的契機;但從負面看,醫療照護與財務負擔等社會成本將隨之提高,使社會面臨很大的危機。如何調和正負面的影響,正是科學家必須嚴肅以對的問題。從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看來,這些問題應該有解,而且危機就是契機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了。
首先,世界各地區的高齡化人口分佈並不一致,甚至連何謂高齡都要重新定義。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發達的地區,人口平均壽命都超過75歲了,「人生七十今尋常」,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和地區,平均壽命卻低於55歲,所以科學家必須去解答,這超過20歲以上差距的平均壽命如何產生?是哪些文明內涵的差異性,讓這些地區的人民特別受到青睞,得以延年益壽?
比之那些無所事事的老鼠,這些學習新技巧的老鼠,存活下來的神經細胞數多了很多,但更令人驚奇的是,要使神經更為活化,僅對同一技巧做反覆練習是不夠的,必須要學習新的技巧,且要有變化,同時新的學習要越來越困難,具有挑戰性,才會使神經細胞的突觸更能相互聯結,成為生命共同體。換句話說,要不停的努力學習,加上提升自我的能耐去克服新的困境,才是生命得以永續的要件。
表面上的答案呼之欲出:教育普及、科技進步,使人民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升,遇山鑿洞、逢水架橋、交通便利;醫療照護的設備和技術日新月異、效能增強;衣豐食足,促進健康的設施與休閒活動更是處處可見。但是把這些正面字眼轉成負面字眼,就是貧困地區的寫照! 
內容引用來源: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550
出處:科學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